第一百四十四章:魏延与黄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恋上你看书网 www.630shu.cc,最快更新三国之江山美色最新章节!
却说刘表成为了阶下囚。被押去见曹操,曹操大笑着亲自解除他身上的绳索:“景升犯得只是小错,如何能如此对待。”
便设宴请刘表和荆州诸将喝酒,又请刘表去信荆州各郡,令他们投降。
消息传到各郡,长沙太守韩玄接到刘表的书信,一时愕然,立即召帐下大将黄忠、魏延前来商议。
韩玄乃是韩浩之弟,韩浩又是曹操的部将,与史涣因忠勇而闻名,都是曹操的心腹将领,被委以执掌禁军的重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因韩浩的乡县周围多山,所以贼寇特别多,韩浩便聚起群众保卫乡县。后河内太守王匡辟他为从事,关东群雄发兵讨伐董卓,其与王匡领兵到盟津抵御董卓。当时他的舅父杜阳为河阴令,董卓要胁韩浩投靠,韩浩不从。之后,袁术知为人壮烈。任作骑都尉。曹操将领夏侯惇闻得其名,与他相见,大感惊奇,便让韩浩作为自己的部将领兵跟随征战。
吕布偷袭兖州,夏侯惇与吕布交战。吕布派人到夏侯惇营中诈降,趁机劫持了夏侯惇。主帅被劫,军中大乱。韩浩率兵到营中,先平定混乱,再到夏侯惇帐篷立,大骂诈降军:“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
再流着泪对夏侯惇说:“当奈国法何!”,遂领兵杀入,诈降军叩头谢罪,韩浩不受,反而大骂诈降军,然后斩杀了他们。事后曹操称他处理得当,规定以后凡是发生劫持事件都不用顾及人质,全力攻击劫持者,而后劫持事件没有再发生了。
韩浩是屯田制的发起人之一,为曹操势力积蓄力量做出的极大的贡献。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曹操因韩浩的功劳,升迁他为护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韩玄倒是对投靠曹操并没有多大的抵触,有韩浩在曹军之中为他撑腰,投曹倒是件好事。之所以叫黄忠、魏延来商议,便是希望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
魏延、黄忠二人到了太守府,韩浩将书信递给二人,道:“曹军已占了襄樊,刘荆州已写来了信劝我等投效曹公,二位以为如何?”
黄忠眉头一皱,道:“大人,曹操挟持天子,狼子野心,今日袭了襄樊,若是大人投效,恐为人笑尔。”
黄忠乃是南阳人。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后来又成为韩玄的部众,黄忠除了武艺高强、有谋有勇之外,还拥有百步穿杨的箭术,乃是荆州有数的人才。
黄忠倒是有情有义之人,早年跟随刘磐,后来刘磐为刘表所不喜,后于攸县闲居,因为这个事,令黄忠对刘表产生恶感,现在曹操攻下了襄樊,刘表来信要大家伙儿向曹操投降,更是令他生出抵触之心。
曹操是谁?在有人看来是能臣,可是在有的人眼里,却是十足的王莽。 如果说收编黄巾起义部队使曹操得到了称雄北方的军事力量,那么利用汉献帝的旗号来号令天下,则是曹操称雄北方的政治资本。在此以前,他同李傕、郭汜、二袁、吕布等人一样,不过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其势力甚至还不如他们;但在此以后,他受封大将军,利用天子之名收河南,扶关中,…。
在这个时代,天子通常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在东汉末年,经过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以及军阀混战,汉王朝已经威权扫地,献帝身上除了一件褴褛的皇袍已是所剩无几。
拥立献帝这个策略最早是由曹操的谋士毛阶提出来的。毛阶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之时即跟随他,当时曾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当汉献帝还在长安时,便多次遣使通好,以加强联系;后当献帝被杨奉、韩暹劫持到洛阳时,他便毅然决定亲率军队赶赴洛阳,把献帝抢到手,后又在董昭等人的策划下把献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许地,并以许为都城,自己则以辅佐王室的身份,用汉王朝的名义推行其政治主张。
由于采取了这一策略,曹操在与自己的军事对手较量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汉献帝虽然被迫东流西徙,居无定所,但他毕竟是皇室最高权力的象征,正如袁绍的谋士沮授指出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曹操还利用广大士大夫阶层对于汉庭的传统感情,广泛招纳天下贤士俊杰,以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目光远大,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其他集团中,也有人曾提出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和贯彻。例如袁绍的谋士沮授在汉献帝流亡期间就曾向其建议,应当迅速决策把这个宝贝天子抢到手,但袁绍却只想到若逢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还不如自己当皇帝来得方便,因此没有听从。这种打算充分表现了袁绍目光短浅,头脑简单。
曹操在处理同汉献帝关系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从本集团的全局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实行不称帝的政策。他最后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是同坚持这一政策分不开的。曹操与那些日思夜想着当皇帝的地方军阀不同,他胸有韬略,即使在权势遮天、炙手可热的情况下也能照顾全局、权衡利弊,坚持不称帝的策略。
一开始。为了笼络住献帝,曹操还是下了大本钱的,他将自己的几个女儿都送给了献帝,二女儿曹节为皇后。此前曹操已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长女曹宪,三女曹华都送给献帝,一同拜为贵人。伏皇后被杀后,献帝便立曹节为皇后,这也是曹操所巴望的。一来名位所至,二来更觉自己安全,三来更可名正言顺行事。
想来,这汉献帝一生虽然很是可怜但自有可恨之处。不管傀儡还是牌位,毕竟还有个牌有个位在,毕竟还有天子之名,不过这个名头实在没有多大的好处,就是平民百姓也绝不忍此之辱。人越是软弱就越被人瞧不起,就越受欺凌。汉献帝气不过时曾怒斥过曹操一次:“你若能辅佐我,就对我好点。否则你就废掉我,算你开恩了。”曹操不也吓得汗流浃背从此就不敢入宫了吗?汉献帝也有可悯处。从小就看惯了宫内的倾轧。且董卓专政时代亲眼目睹了皇帝的被废来立去,王宫妃女皇后公主的被杀头、被糟蹋,早已麻木了,吓怕了,司空见惯了。总归也是一个孬种。
后来在曹魏政权内部也有多次反叛阴谋,但多为自发地为汉献帝更是为了汉家这块招牌鸣不平,对曹操的行为实在看不下去,正所谓人心向汉,这也是曹操始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称帝的一个原因。但只可惜汉献帝只手已难以翻天了。…。
汉献帝除了想除掉曹操外,还想用分权的办法来解除曹操的威胁。他曾先后两次想援引旧皇族来帮助自己。一次是叫董承去联络各方英雄,还有一次是献帝想调时任幽州牧的皇族刘虞来京城任太尉,掌管全国兵权。
但由于途中战乱阻隔,诏令竟不得送达。不久,刘虞又去世了。在讨董卓时,袁绍曾想拥立刘虞为皇帝,在政治上与董卓挟献帝以对垒,但曹操坚决反对:“你袁绍可向刘虞称臣,我自西向尊奉献帝。”而刘虞自己也死活不干。刘虞本身虽为远支皇族,但既无野心也没什么本事。这也正是献帝悲哀之处。无论宗室、国戚、皇族、方镇均无可用之人。
其实,不管世道如何纷乱如麻。政治腐败如何透顶,以天下之大岂可无一二可用之人?但时耶、势耶?凤凰毛落不如鸡。你再贵为天子,但已不能决定任何人的命运,反而自己的命运却捏在别人手里,哪里还有向心力了呢?尽管人心向汉,不过是一种情感怀旧恋故而已,已无人再肯为这个失势的皇帝卖命了。
各路英雄豪杰宁肯投奔军阀也不再到这帝王危主身边来了。更何况曹操羽翼已成,朝中旧臣有许多忠于汉室的多无大能为,被董卓、王允、李傕、曹操四次清除如割韭菜般除净了。尤其到了曹操专政时代,连皇帝周围的侍者、信使、宿卫都是曹操的人,东汉王朝的政治基础、政治权力机构早都被汉家自立的牧守制与董卓曹操等专政者一点点摧毁净尽了。
且曹操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染指朝政,朝臣中有敢直接向献帝“汇报工作”的,马上当场杀掉,曹操专政到如此地步,这才叫专政。曹操时代唯一能让献帝宽慰的是荀彧。尽管荀彧也是曹操用来控制献帝的最主要机密心腹,但荀彧是既为曹操出主意献计策,平定铲除各路军阀,同时也对汉献帝十分尊重,尽行臣下之礼,真的把自己当汉臣,把献帝当汉帝。
什么是权力?权力不是一个职位,职位不过是一个房架子。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房架子越大便越空空如也,便越显得贫寒破陋。小窝棚破点还有人住,老大的破房架子既不遮风又不挡雨,谁去住?说不定哪天倒了把自己砸死,所以自古有言智者不立危墙之下。
“权”的本意是指秤砣,秤杆称“衡”。秤砣得有分量才能压住秤杆,否则什么用也没有,废铁一块。所以,“权”和“力”是分不开的。
没有力的就称不得权。汉献帝本身什么都没有,只有捏在别人手心里的一条命,不过是一个政治上的行尸而已。自己连饭吃连衣穿都解决不了,还算是皇帝吗?还有什么权力可行使的呢?权力可以用以剥夺,但当你不能给予的时候,你肯定就会失去剥夺的权力。只有人们感受到你有生杀予夺的能力时,你的权力才有效,才有向心力。
权也是要由一种势来为辅佐的。人们讲人多势众,人多了也就有势了,光棍一个有什么势?没有势谁听你的?没有人听你的,政令不行,号令不出,你还有什么权?所以,拥戴者是权力的一个大前提,汉献帝身边哪有拥戴他的人?当土匪头也得有四梁八柱才好使。只要你有人拥戴,有人才支撑,自己又有能力、有实力、有财力,就是没职也有权,至少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这就是权力。老百姓为什么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啥是啥”?因为他有权力,皇帝的牙也不过是一小块骨头,同样不比平民高贵,皇帝的嘴也和平民一样喘气、打饱嗝儿,甚至还会臭气熏天的,但他的牙和口贵如金玉还不是因为他有权吗?因为他拥有无数的金玉珠宝吗?因为有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地方官吏为他的指挥臂使,听他的,人多势众。而且他又有钱粮又有兵马,所以他“说啥是啥”。汉献帝正因为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皇帝牌位了,这就没有用了。…。
曹操作为权臣,自然而然的要将皇帝架空,汉献帝的悲剧就在于此,上一次密诏事件事露,虽然曹操没有对汉献帝如何,可是董承这些联络的朝中大臣就遭了殃。
董承被夷三族,全家数百口全部被杀,伏皇后、董贵人也俱都受此牵连,为曹操所杀,曹操完全架空了刘协,这段时间里,是献帝一生最痛苦日子。看着曹操治理属于自己的天下,自己却什么也干不了。更痛苦的是,自己的爱人董贵妃和伏皇后他都保护不了。
除此之外,为了以绝后患,曹操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也俱都杀死。
这件事可谓影响甚深,在此之前,所有人还认为曹操是个能臣,对大汉还是保持效忠的,可是现在,所有人都明白,曹操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长沙虽是边陲,可是也有这样的传闻,黄忠效忠刘表,便是因为刘表是宗室之后,对汉室还是保留着忠诚的,此时已对曹操的行径恨得咬牙切齿,此时听说要向曹操投降,于是本能反对。
韩玄想不到黄忠竟是这样的态度,脸色立即冷了下来,冷笑道:“汉升,你这是什么意思?莫非要违抗刘荆州的军令?”
黄忠道:“曹操乃是国贼,如何能屈身事之。”
韩玄大怒:“曹公是国贼,你又是谁?你如此反对,莫非是不敬刘荆州吗?”。
黄忠傲然道:“他既屈身事国贼,吾如何敬服?这中郎将不作也罢,大人,告辞罢。”说罢转身便走。倒是身边的魏延扯住他道:“汉升何故如此?”说完又向韩玄求情道:“大人,汉升的话也有些道理,荆南各郡都未表态,待其余太守降曹之后再做定论如何?”
韩玄哪里还能等下去,他的打算就是趁着其余人还未作出决定时率先称降,好歹也算一份功劳,再加上黄忠的态度令他不满,冷哼道:“我意已决,不必多言。”
随后又道:“魏将军,你莫非也想和黄忠一样吗?肉是不愿事曹公,大可挂印而去便是,我绝不阻拦。”
魏延想不到哦韩玄将火发泄到自己身上,他也是执拗之人,大怒道:“走便走!”
魏延回到营中收拾行装,心中仍是气不过,于是找黄忠商议道:“韩玄这小贼如此猖狂,不若你我二人谋而杀之,如何?”
黄忠惊道:“吾不忍也。”
魏延劝道:“他既要投曹操,我们杀之又有何妨,你我为他效力多年,劳苦功高,现如今他要得到荣华富贵,又如此待你我二人,今日不杀,难消我恨。”
黄忠苦笑道:“此事大为不可,文长不必多言。”
魏延不满的道:“若是不杀,你我二人该去何处?”
黄忠道:“江东孙策少年英雄,可去投吗?”。
魏延摇头:“江东世家如林,你我去投,恐不能用。”
黄忠迟疑起来,袁术是不用考虑的,此人狼子野心,虽没有称帝,可是在市井之间早有议论,于是道:“河北袁绍四世三公,亦是明主,文长是否愿随我去?”
魏延又是摇头:“袁绍刚愎自用,上一次征伐徐州便是明证。”
魏延见黄忠郁郁不乐,于是道:“据闻徐州高谨在徐州广纳贤士良才,不若你我同去。”
。
。
却说刘表成为了阶下囚。被押去见曹操,曹操大笑着亲自解除他身上的绳索:“景升犯得只是小错,如何能如此对待。”
便设宴请刘表和荆州诸将喝酒,又请刘表去信荆州各郡,令他们投降。
消息传到各郡,长沙太守韩玄接到刘表的书信,一时愕然,立即召帐下大将黄忠、魏延前来商议。
韩玄乃是韩浩之弟,韩浩又是曹操的部将,与史涣因忠勇而闻名,都是曹操的心腹将领,被委以执掌禁军的重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因韩浩的乡县周围多山,所以贼寇特别多,韩浩便聚起群众保卫乡县。后河内太守王匡辟他为从事,关东群雄发兵讨伐董卓,其与王匡领兵到盟津抵御董卓。当时他的舅父杜阳为河阴令,董卓要胁韩浩投靠,韩浩不从。之后,袁术知为人壮烈。任作骑都尉。曹操将领夏侯惇闻得其名,与他相见,大感惊奇,便让韩浩作为自己的部将领兵跟随征战。
吕布偷袭兖州,夏侯惇与吕布交战。吕布派人到夏侯惇营中诈降,趁机劫持了夏侯惇。主帅被劫,军中大乱。韩浩率兵到营中,先平定混乱,再到夏侯惇帐篷立,大骂诈降军:“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
再流着泪对夏侯惇说:“当奈国法何!”,遂领兵杀入,诈降军叩头谢罪,韩浩不受,反而大骂诈降军,然后斩杀了他们。事后曹操称他处理得当,规定以后凡是发生劫持事件都不用顾及人质,全力攻击劫持者,而后劫持事件没有再发生了。
韩浩是屯田制的发起人之一,为曹操势力积蓄力量做出的极大的贡献。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曹操因韩浩的功劳,升迁他为护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韩玄倒是对投靠曹操并没有多大的抵触,有韩浩在曹军之中为他撑腰,投曹倒是件好事。之所以叫黄忠、魏延来商议,便是希望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
魏延、黄忠二人到了太守府,韩浩将书信递给二人,道:“曹军已占了襄樊,刘荆州已写来了信劝我等投效曹公,二位以为如何?”
黄忠眉头一皱,道:“大人,曹操挟持天子,狼子野心,今日袭了襄樊,若是大人投效,恐为人笑尔。”
黄忠乃是南阳人。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后来又成为韩玄的部众,黄忠除了武艺高强、有谋有勇之外,还拥有百步穿杨的箭术,乃是荆州有数的人才。
黄忠倒是有情有义之人,早年跟随刘磐,后来刘磐为刘表所不喜,后于攸县闲居,因为这个事,令黄忠对刘表产生恶感,现在曹操攻下了襄樊,刘表来信要大家伙儿向曹操投降,更是令他生出抵触之心。
曹操是谁?在有人看来是能臣,可是在有的人眼里,却是十足的王莽。 如果说收编黄巾起义部队使曹操得到了称雄北方的军事力量,那么利用汉献帝的旗号来号令天下,则是曹操称雄北方的政治资本。在此以前,他同李傕、郭汜、二袁、吕布等人一样,不过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其势力甚至还不如他们;但在此以后,他受封大将军,利用天子之名收河南,扶关中,…。
在这个时代,天子通常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在东汉末年,经过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以及军阀混战,汉王朝已经威权扫地,献帝身上除了一件褴褛的皇袍已是所剩无几。
拥立献帝这个策略最早是由曹操的谋士毛阶提出来的。毛阶在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军之时即跟随他,当时曾向曹操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当汉献帝还在长安时,便多次遣使通好,以加强联系;后当献帝被杨奉、韩暹劫持到洛阳时,他便毅然决定亲率军队赶赴洛阳,把献帝抢到手,后又在董昭等人的策划下把献帝转移到自己控制的许地,并以许为都城,自己则以辅佐王室的身份,用汉王朝的名义推行其政治主张。
由于采取了这一策略,曹操在与自己的军事对手较量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汉献帝虽然被迫东流西徙,居无定所,但他毕竟是皇室最高权力的象征,正如袁绍的谋士沮授指出的:“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曹操还利用广大士大夫阶层对于汉庭的传统感情,广泛招纳天下贤士俊杰,以扩充自己的政治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表明曹操目光远大,在当时与曹操集团对立的其他集团中,也有人曾提出相同的主张,却没有得到采纳和贯彻。例如袁绍的谋士沮授在汉献帝流亡期间就曾向其建议,应当迅速决策把这个宝贝天子抢到手,但袁绍却只想到若逢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还不如自己当皇帝来得方便,因此没有听从。这种打算充分表现了袁绍目光短浅,头脑简单。
曹操在处理同汉献帝关系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从本集团的全局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实行不称帝的政策。他最后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是同坚持这一政策分不开的。曹操与那些日思夜想着当皇帝的地方军阀不同,他胸有韬略,即使在权势遮天、炙手可热的情况下也能照顾全局、权衡利弊,坚持不称帝的策略。
一开始。为了笼络住献帝,曹操还是下了大本钱的,他将自己的几个女儿都送给了献帝,二女儿曹节为皇后。此前曹操已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长女曹宪,三女曹华都送给献帝,一同拜为贵人。伏皇后被杀后,献帝便立曹节为皇后,这也是曹操所巴望的。一来名位所至,二来更觉自己安全,三来更可名正言顺行事。
想来,这汉献帝一生虽然很是可怜但自有可恨之处。不管傀儡还是牌位,毕竟还有个牌有个位在,毕竟还有天子之名,不过这个名头实在没有多大的好处,就是平民百姓也绝不忍此之辱。人越是软弱就越被人瞧不起,就越受欺凌。汉献帝气不过时曾怒斥过曹操一次:“你若能辅佐我,就对我好点。否则你就废掉我,算你开恩了。”曹操不也吓得汗流浃背从此就不敢入宫了吗?汉献帝也有可悯处。从小就看惯了宫内的倾轧。且董卓专政时代亲眼目睹了皇帝的被废来立去,王宫妃女皇后公主的被杀头、被糟蹋,早已麻木了,吓怕了,司空见惯了。总归也是一个孬种。
后来在曹魏政权内部也有多次反叛阴谋,但多为自发地为汉献帝更是为了汉家这块招牌鸣不平,对曹操的行为实在看不下去,正所谓人心向汉,这也是曹操始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称帝的一个原因。但只可惜汉献帝只手已难以翻天了。…。
汉献帝除了想除掉曹操外,还想用分权的办法来解除曹操的威胁。他曾先后两次想援引旧皇族来帮助自己。一次是叫董承去联络各方英雄,还有一次是献帝想调时任幽州牧的皇族刘虞来京城任太尉,掌管全国兵权。
但由于途中战乱阻隔,诏令竟不得送达。不久,刘虞又去世了。在讨董卓时,袁绍曾想拥立刘虞为皇帝,在政治上与董卓挟献帝以对垒,但曹操坚决反对:“你袁绍可向刘虞称臣,我自西向尊奉献帝。”而刘虞自己也死活不干。刘虞本身虽为远支皇族,但既无野心也没什么本事。这也正是献帝悲哀之处。无论宗室、国戚、皇族、方镇均无可用之人。
其实,不管世道如何纷乱如麻。政治腐败如何透顶,以天下之大岂可无一二可用之人?但时耶、势耶?凤凰毛落不如鸡。你再贵为天子,但已不能决定任何人的命运,反而自己的命运却捏在别人手里,哪里还有向心力了呢?尽管人心向汉,不过是一种情感怀旧恋故而已,已无人再肯为这个失势的皇帝卖命了。
各路英雄豪杰宁肯投奔军阀也不再到这帝王危主身边来了。更何况曹操羽翼已成,朝中旧臣有许多忠于汉室的多无大能为,被董卓、王允、李傕、曹操四次清除如割韭菜般除净了。尤其到了曹操专政时代,连皇帝周围的侍者、信使、宿卫都是曹操的人,东汉王朝的政治基础、政治权力机构早都被汉家自立的牧守制与董卓曹操等专政者一点点摧毁净尽了。
且曹操绝不会允许任何人染指朝政,朝臣中有敢直接向献帝“汇报工作”的,马上当场杀掉,曹操专政到如此地步,这才叫专政。曹操时代唯一能让献帝宽慰的是荀彧。尽管荀彧也是曹操用来控制献帝的最主要机密心腹,但荀彧是既为曹操出主意献计策,平定铲除各路军阀,同时也对汉献帝十分尊重,尽行臣下之礼,真的把自己当汉臣,把献帝当汉帝。
什么是权力?权力不是一个职位,职位不过是一个房架子。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房架子越大便越空空如也,便越显得贫寒破陋。小窝棚破点还有人住,老大的破房架子既不遮风又不挡雨,谁去住?说不定哪天倒了把自己砸死,所以自古有言智者不立危墙之下。
“权”的本意是指秤砣,秤杆称“衡”。秤砣得有分量才能压住秤杆,否则什么用也没有,废铁一块。所以,“权”和“力”是分不开的。
没有力的就称不得权。汉献帝本身什么都没有,只有捏在别人手心里的一条命,不过是一个政治上的行尸而已。自己连饭吃连衣穿都解决不了,还算是皇帝吗?还有什么权力可行使的呢?权力可以用以剥夺,但当你不能给予的时候,你肯定就会失去剥夺的权力。只有人们感受到你有生杀予夺的能力时,你的权力才有效,才有向心力。
权也是要由一种势来为辅佐的。人们讲人多势众,人多了也就有势了,光棍一个有什么势?没有势谁听你的?没有人听你的,政令不行,号令不出,你还有什么权?所以,拥戴者是权力的一个大前提,汉献帝身边哪有拥戴他的人?当土匪头也得有四梁八柱才好使。只要你有人拥戴,有人才支撑,自己又有能力、有实力、有财力,就是没职也有权,至少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这就是权力。老百姓为什么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啥是啥”?因为他有权力,皇帝的牙也不过是一小块骨头,同样不比平民高贵,皇帝的嘴也和平民一样喘气、打饱嗝儿,甚至还会臭气熏天的,但他的牙和口贵如金玉还不是因为他有权吗?因为他拥有无数的金玉珠宝吗?因为有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地方官吏为他的指挥臂使,听他的,人多势众。而且他又有钱粮又有兵马,所以他“说啥是啥”。汉献帝正因为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皇帝牌位了,这就没有用了。…。
曹操作为权臣,自然而然的要将皇帝架空,汉献帝的悲剧就在于此,上一次密诏事件事露,虽然曹操没有对汉献帝如何,可是董承这些联络的朝中大臣就遭了殃。
董承被夷三族,全家数百口全部被杀,伏皇后、董贵人也俱都受此牵连,为曹操所杀,曹操完全架空了刘协,这段时间里,是献帝一生最痛苦日子。看着曹操治理属于自己的天下,自己却什么也干不了。更痛苦的是,自己的爱人董贵妃和伏皇后他都保护不了。
除此之外,为了以绝后患,曹操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也俱都杀死。
这件事可谓影响甚深,在此之前,所有人还认为曹操是个能臣,对大汉还是保持效忠的,可是现在,所有人都明白,曹操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长沙虽是边陲,可是也有这样的传闻,黄忠效忠刘表,便是因为刘表是宗室之后,对汉室还是保留着忠诚的,此时已对曹操的行径恨得咬牙切齿,此时听说要向曹操投降,于是本能反对。
韩玄想不到黄忠竟是这样的态度,脸色立即冷了下来,冷笑道:“汉升,你这是什么意思?莫非要违抗刘荆州的军令?”
黄忠道:“曹操乃是国贼,如何能屈身事之。”
韩玄大怒:“曹公是国贼,你又是谁?你如此反对,莫非是不敬刘荆州吗?”。
黄忠傲然道:“他既屈身事国贼,吾如何敬服?这中郎将不作也罢,大人,告辞罢。”说罢转身便走。倒是身边的魏延扯住他道:“汉升何故如此?”说完又向韩玄求情道:“大人,汉升的话也有些道理,荆南各郡都未表态,待其余太守降曹之后再做定论如何?”
韩玄哪里还能等下去,他的打算就是趁着其余人还未作出决定时率先称降,好歹也算一份功劳,再加上黄忠的态度令他不满,冷哼道:“我意已决,不必多言。”
随后又道:“魏将军,你莫非也想和黄忠一样吗?肉是不愿事曹公,大可挂印而去便是,我绝不阻拦。”
魏延想不到哦韩玄将火发泄到自己身上,他也是执拗之人,大怒道:“走便走!”
魏延回到营中收拾行装,心中仍是气不过,于是找黄忠商议道:“韩玄这小贼如此猖狂,不若你我二人谋而杀之,如何?”
黄忠惊道:“吾不忍也。”
魏延劝道:“他既要投曹操,我们杀之又有何妨,你我为他效力多年,劳苦功高,现如今他要得到荣华富贵,又如此待你我二人,今日不杀,难消我恨。”
黄忠苦笑道:“此事大为不可,文长不必多言。”
魏延不满的道:“若是不杀,你我二人该去何处?”
黄忠道:“江东孙策少年英雄,可去投吗?”。
魏延摇头:“江东世家如林,你我去投,恐不能用。”
黄忠迟疑起来,袁术是不用考虑的,此人狼子野心,虽没有称帝,可是在市井之间早有议论,于是道:“河北袁绍四世三公,亦是明主,文长是否愿随我去?”
魏延又是摇头:“袁绍刚愎自用,上一次征伐徐州便是明证。”
魏延见黄忠郁郁不乐,于是道:“据闻徐州高谨在徐州广纳贤士良才,不若你我同去。”
。
。